单级泵密封失效首先排查密封件本身问题,这是最常见原因。机械密封(单级泵主流密封形式)易出现动环、静环磨损或变形,检查时需拆卸密封腔,观察动环、静环接触面是否有划痕、裂纹或磨损痕迹,若接触面出现明显磨损(如接触环带变宽、失去光泽),会导致密封失效,需更换同型号动环、静环;同时检查密封胶圈(O 型圈、V 型圈)是否老化、变形或断裂,胶圈老化会失去弹性,无法起到密封作用,需更换耐油、耐温的氟橡胶胶圈(根据泵输送介质选择,如输送热水需选用耐高温胶圈),更换时需在胶圈表面涂抹少量润滑脂,避免安装时损坏。
排查密封腔与轴套配合问题,解决安装偏差导致的密封失效。密封腔与轴套不同心(偏差超过 0.1mm),会导致机械密封动环、静环受力不均,接触面无法紧密贴合,出现泄漏;用百分表检测轴套径向跳动量,若跳动量超标,需调整密封腔位置或更换轴套,确保密封腔与轴套同心度≤0.05mm;同时检查轴套表面是否有磨损、腐蚀,轴套磨损会导致密封胶圈与轴套配合间隙增大,出现泄漏,需更换轴套,轴套材质优先选择不锈钢(如 304、316),耐磨性、耐腐蚀性更强。
分析运行工况异常导致的密封失效,针对性调整参数。单级泵运行时若出现干摩擦(泵内无介质或介质不足),会导致机械密封接触面温度骤升,密封件烧毁失效,需检查泵进口管路是否堵塞、进口阀门是否全开,确保泵运行时充满介质,必要时在泵进口加装液位控制器,防止干运转;若泵输送介质含杂质(如泥沙、颗粒),杂质会进入密封接触面,加剧磨损,需在泵进口加装过滤器(滤网孔径根据杂质大小选择,通常为 0.5-1mm),定期清理过滤器杂质;若介质温度过高(超过密封件耐温上限,如普通机械密封耐温≤120℃),需加装冷却装置(如密封腔冷却水套),降低密封腔温度,避免密封件老化失效。
密封失效修复后的测试与维护,确保长期稳定运行。修复完成后,先进行静态密封测试:向泵内注入清水,观察密封处是否有泄漏,若静态无泄漏,再进行动态测试(启动泵,在额定工况下运行 30-60 分钟),用纸巾擦拭密封处,无明显水迹即为合格;同时,建立密封维护计划,定期(如每 3 个月)检查密封件运行状态,观察密封腔温度(正常应≤80℃)、泄漏量(允许微量渗漏,每小时不超过 5 滴),若泄漏量增大或温度异常升高,需及时停机检查;此外,根据泵输送介质特性,定期更换密封件(如输送腐蚀性介质时,每 6 个月更换一次),避免密封件老化失效,延长单级泵使用寿命。